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亞洲首展在路由藝術 台北

秘魯藝術家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Ishmael Randall-Weeks)亞洲首展「群體測量(Collective Measure)」,於十月在路由藝術 台北隆重開幕,展期將至2025年1月26日。出生在秘魯庫斯科的蘭道 · 威克斯,他作品圍繞著對建築以及其社會背景關係的思索。通過借用日常元素的形式和材料基礎,他的作品引發了對都市主義、教育和時間的對話。

在路由藝術 台北的藝術家講座中,蘭道 · 威克斯分享了他近二十幾年來的創作歷程,深入闡述作品背後的議題,涵蓋歷史遺產、教育、生態環境等等,並對資本主義下社會所追求的「進步」及「發展」這樣的概念提出質疑,引發深刻的反思與討論。

邀請您觀看講座精華片段,連結請點選下方圖片。

-

「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群體測量」

展期:2024年10月05日 - 2025年1月26日

開放時間:下午1點至6點

地點:路由藝術 台北

佩塔・科因的極繁主義揭示了女性的壓迫

路由藝術很高興與大家分享 Debra Brehmer 在《Hyperallergic》上發表的對現正展於查贊美術館(Chazen Museum of Art)中,佩塔・科因(Petah Coyne)個展的精闢評論。

在她的文章〈佩塔・科因的極繁主義揭示了女性的壓迫〉(Petah Coyne’s Maximalist Art Lays Bare Women’s Oppression),Brehmer表示:「科因以非凡的力量直擊女性壓迫的根源:往往是那些被掩蓋或難以察覺的力量削弱了女性的自主權。71歲的她,依然堅持極繁主義的風格。她的作品游走於豐盈與窒息之間,直抵崇高之境。她運用具吸引力的媒材(如花卉、絲絨、珍珠)來揭露令人不安的真相。」

(原文全文請點擊上方圖片)

-

「佩塔・科因:一顆心能承受多少」

展期:2024年9月9日至12月23日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7:00
地點:查贊美術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羅娜・龐迪克作品展出於阿爾索瓦南波西米亞美術館與納沙爾雕塑中心

我們很高興地介紹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的作品,現正分別於兩家著名機構展出:

阿爾索瓦南波西米亞美術館(Alsova Jihoceska Galerie)
展覽名稱:讓它再次成長!
策展人:米羅斯拉夫・哈拉克(Miroslav Halak)
地點:捷克共和國
展期:至11月11日

羅娜・龐迪克的作品〈瘦傑克〉(Slim Jack)在此展覽中亮相,該展覽探討樹木作為重要藝術史題材的角色,並審視藝術、人類與生態的關係。此展覽是奧地利美景宮「GROW」計畫(2022-2023)的一部分,龐迪克的作品〈樹上的頭〉也曾在該計畫中展出。

羅娜.龐迪克, 〈瘦傑克〉,2011-22,青銅、烤漆
47 x 24 x 27 in | 119.38 x 60.96 x 68.58 cm
圖片為藝術家所有

納舍爾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
作品:〈紅色盤子 (21)〉
地點:美國德州達拉斯
展出期間:至 2024 年

在〈紅色盤子 (21)〉(Red Platter (21))中,龐迪克以超現實的手法重新詮釋了一碗蘋果,並加入了她自己嘴部的鑄件。這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喚起了關於消耗、生命的有限性與轉變的主題,在詼諧與不安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它展現了龐迪克對身體與有機物交融的持續探索,以及她對混合與變形議題的深刻研究。

羅娜.龐迪克, 〈紅色盤子 (21)〉,1994,彩繪環氧樹脂和木碗
8 x 16 x 16 in;20.32 x 40.64 x 40.64 cm
圖片為藝術家及納沙爾雕塑中心所有

闕巧涵作品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我們很開心地宣布此消息——闕巧涵作品〈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被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長期旅居德國漢堡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作品探討了人類內外在關係的複雜性,個人的不安全感、賦權、吸引力等心理因素,描繪了人性的慾望和狂放,反抗著文明的制約,讓作品同時帶有侵略性和天真無辜的意象。她的風格讓人聯想到歐洲的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等藝術運動。她的繪畫並沒有固定的方式或邏輯,每一次下筆都帶有一種未知的情緒,更擺脫了傳統西方具象繪畫的限制,使用書法和水墨的視覺語言,為人物的身體增添輪廓和質感。 

作品〈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是她整個繪畫體系裡少有的、完全沒有人物形象的創作。當初的發想源自於,闕巧涵很好奇,當捨棄掉人物形象,單就以繪畫的動態去構築作品,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畫面?她自述:「當時,我想像自己像是一隻在原野裡,在花叢草地間穿梭的螳螂。牠在飛翔和跳躍時所產生的不同視角,尤其是在歐洲的春天,非常的美麗。經歷了漫長的冬日,終於能從冬天的憂鬱中甦醒過來。我便以這種純粹的喜悅與好奇心為驅動,完成了這幅作品。」

闕巧涵,〈螳螂在春天的原野裡嬉戲〉,2023,壓克力於畫布
76 3/4 x 76 3/4 in | 195 x 195 cm
圖片皆為藝術家所有

「佩塔・科因個展:一顆心能承受多少」在查贊美術館展出中

 
 
 

美國當代藝術家佩塔・科因(Petah Coyne)以創造大規模的雕塑和裝置藝術聞名。她的作品結合蠟、絲花、動物標本、樹脂等多樣材料,探索生與死、靈性與脆弱等主題。

在「佩塔・科因:一顆心能承受多少」展覽中,展出了數十件由布、人髮、廢金屬、蠟、絲綢花和其他非正統材料所創作的雕塑作品。挑戰傳統美學觀點並促使觀者反思生命的複雜性與矛盾,既是對當代美國雕塑家職業生涯的幾十年探索,也是對女性本身和創造力的頌歌。

查贊美術館(Chazen Museum of Art)館長兼展覽策展人艾米・吉爾曼(Amy Gilman)表示:「我們回顧科因漫長的職業生涯,敬佩她專注於通過藝術創作過程來詮釋女性的創作工作,科因將女性視為英雄、文化領袖、異見者和活動家,也是一位致力於改變深層意識和社會認知的創作者。」



展覽期間:2024 年 9 月 9 日至 10 月 23 日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7:00
地點:查贊美術館,威斯康辛大學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的「人類世紀念碑」計劃最新進展


德國藝術家法蘭西斯卡・芬納特(Franziska Fennert)於2020年發起的「人類世紀念碑(The Monument of Anthropocene)」計劃持續發展,將塑膠廢料轉化為磚塊,用於建造以寺廟為靈感的紀念碑,並根植於循環經濟原則。該計劃總部設於日惹,並獲得印尼循環經濟論壇、德國、印尼以及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支持。

在最新階段,芬納特的團隊使用回收塑膠製作藝術品和室內物品,如瓷磚和裝飾磚。Bawuran的當地居民接受雕刻藝術浮雕的培訓,並由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BRIN)的科學家協助優化回收材料的使用。芬納特也在尋求政府支持,以進一步擴展這項可持續藝術計劃,以行動實現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回饋社會。

卡斯帕爾・波恩作品亮相奧爾堡大學「校園藝術」系列展覽

卡斯帕爾・波恩(Kaspar Bonnén)的作品現正展出於奧爾堡大學 BIO 禮堂,作為「校園藝術」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奧爾堡大學哥本哈根校區(AAU)與「工作中的藝術」(Kunst på Arbejde)協會合作,每八週展示一批輪換的當代藝術作品。本次展覽呈現了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包括波恩及其他1950年代至今的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邀請校園師生在日常活動中,與這些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進行互動和交流。

藝術家闕巧涵首次赴美駐村!

 
 

1989年生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HFBK Hamburg)取得美術碩士學位。從台灣移居到德國,激發了她探索新敘事的靈感,將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歷史交織在一起。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複雜性、社會壓力,以及慾望與克制之間的心理張力,呈現出既具挑戰性又天真無邪的形象。

目前,闕巧涵正在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進行駐村計畫。她加入了台灣美國藝術協會(TAAC),並將在紐約度過一個月的時間。

闕巧涵的作品將在聯展「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中展出,將於9月6日星期五晚間在路由藝術 紐約開幕,展覽由長期研究台灣藝術史的策展人張晴文策劃,聚焦受網路深遠影響的一代藝術家,在數位媒體滲透生活與視覺藝術的時代,於創新與傳統交匯處創作。



「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
王冠蓁、李秉璈、傅寧、盧冠宏、蕭其珩、闕巧涵

地點:路由藝術 紐約
開幕: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下午6點至8點
展期:2024年9月7日 – 10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至下午6點

彼得.辛莫曼作品 典藏於金車文教基金會

 
 

德國藝術家彼得.辛莫曼(Peter Zimmermann)創作了豐富多樣的作品。他的《書籍封面》系列畫作關注於以環氧樹脂為材料,進而再現地圖書冊、藝術書籍等書封。通過探討文本與圖像之間的關係,辛莫曼闡釋了他的觀點,並探討我們對物體「感知」與「呈現」之間的差距。

彼得的抽象畫作靈感來自收集的照片或紀實影像。名為《Spiga》的作品起源於科隆郊外的一片森林,這是藝術家所經常造訪的處所。該片百年樹林質樸且自然的樣貌激發了這幅畫作的創作靈感。

辛莫曼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意大利人。在父親早逝後,藝術家與義大利文化和語言建立了深厚的聯繫。「La Spiga」是意大利語中的「麥穗」。他的創作初衷源自聖經中一個關於珍惜祝福的寓言,這與科隆森林中古樹根的循環生長相呼應。

闕巧涵個展〈花式跳水〉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正式開幕!

長期旅居德國漢堡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十年來致力於繪畫創作,其作品探討了人類內外在關係的複雜性,個人的不安全感、賦權抑或吸引力等心理因素,描繪了人性的慾望和狂放,反抗著文明的制約,讓作品同時帶有侵略性和天真無辜的意象。她的創作反映出成長於台灣的生活與文化背景,以及西方藝術史的深遠影響;也傳達她在歐洲生活和工作的經驗,特別是作為一位亞洲女性在西方視角。

巧涵在本次的系列展作揭示了繪畫和人類最原始記憶——生存的危險與困難——之間的緊密聯繫,與本能驅策下瘋狂與狂歡共融的人物狀態,顯現身體流轉的無度動態和亟具衝擊、魅力與危險性的視覺語言。

敬請期待藝術家為我們呈現的精彩作品。


|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臺北承德館(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 展覽日期:2024年7月6日-9月1日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和阿拉姆娜・孔蒂諾參與展覽《母親地球》

展覽於 2024 年 6 月 13 日、20 日、27 日及 7 月 11 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文化外交中心(Meridian Center for Cultural Diplomacy)展出。

本展覽由維吉尼亞.肖爾(Virginia Shore)和莎拉.唐吉(Sarah Tanguy)策展,共展出 18 位女性藝術家的 30 多件藝術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們在塑造氣候敘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氣候危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它是一個需要我們立即關注的嚴峻現實。我們的星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個危機巨大到令人不知所措的時代,藝術提供了一種方式來處理和引導我們的情感,從而產生一種掌控感和力量感。」——肖爾和唐吉分享道。

透過藝術表達面對不安的真相,策展人和《母親地球》的藝術家們為與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提升保護自然世界的緊迫感以及整合可持續未來的願景奠定了基礎。

國際雕塑中心授予佩塔・科因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

國際雕塑中心於 2024 年 1 月 18 日於紐約市的卓越之夜上,榮譽頒發 2024 年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給佩塔・科因 (Petah Coyne)和梅爾 · 愛德華茲 (Melvin Edwards)。 

  成立於 1960 年,國際雕塑中心透過多項計畫及組成多元的成員,不斷推動雕塑創作。這項殊榮主要表揚對雕塑創作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雕塑家。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於哥本哈根尼古拉藝術中心展出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

群展「藝術家的哥本哈根」旨在歡慶哥本哈根成為 2023 年世界建築之都,透過展示知名及新銳藝術家的作品,聚焦於以多媒體、多媒材的方式,呈現哥本哈根景觀。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體驗這座城市,展出作品提供反思的空間,以及對城市中已知和未知地點的體驗。 

闕巧涵於羅馬尼亞文化學院展出中

本次展出的淵源來自 2023 年夏季,闕巧涵於路由藝術 紐約的首次個展「親密遊戲」(Intimate Play)。闕巧涵以動物和難以預測的型態描繪人體形象,以獨特的筆觸挑戰女性身體和性別規範的限制,喚起從父權中解放的感覺。展覽中的畫作與筆觸,深深吸引了策展人愛達 · 比安卡 · 巴拉馬奇(Aida Bianca Balamaci)的目光。在策展人的熱情與積極邀請之下,才能促成這次的群展。  
 
本次群展於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當日開幕,涵蓋7位國際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路由藝術的藝術家闕巧涵,還有安吉拉 · 奇納(Angela China)、霍爾滕西亞 · 米 · 卡欽(Hortensia Mi Kachin)、安娜 · 瑪麗亞 · 莫拉爾(Ana Maria Morar)、瑪麗亞娜 · 克羅邁爾(Mariana Cromeyer)、艾卡特琳娜 · 薩夫切恩科(Ekatherina Savtchenko)和娜娜 · 阿菲亞(Nana Afya)。她們以獨特的聲音在兼具包容和權力的藝術對話中,跨越國籍與文化,討論當今女性意識、母性和創造力的現狀。

 

GODDESSES, AMAZONS, & MOTHERS

|地點: Brâncuşi Gallery (200 East 38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6)
|時間: 2024.03.08 - 2024.04.12

法蘭西斯卡.芬納特於印尼國家美術館展出

群展「PASCAMASA」為印尼當地重要策展人所策劃之當代印尼藝術展覽,主要挑選 12 位深耕印尼的當代藝術家們,呈獻主題反映「後」時代議題影響之下,文化論述的近期發展。法蘭西斯卡期望透過雕塑與裝置藝術作品進行全球生態的內省,並提倡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其作品獲印尼當地知名報紙《羅盤報》大篇幅報導。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經典作品 納入美國著名藝術機構群典藏

〈麝鼠〉 “Muskrat” ( 2002 - 05 ) 納入「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芝加哥,伊利諾伊州) 典藏。

〈送牛奶的人〉“Milkman” ( 1989 ) 與〈酸糖球〉Sourballs  ( 1995 ) 兩件作品進駐「麥克奈美術館」(”Mc Nay Art Museum”,聖安東尼奧,德州) 典藏。

〈紅色盤子 21〉”Red Platter (21)” ( 1994 ) ,〈嘴 66〉”Mouth #66” ( 1996 ) 收入「納榭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達拉斯,德州) 館藏。

佩塔.科因於美國女性藝術博物館展出

美國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NMWA)在閉館兩年後重新開幕,首展「無限可能」展出佩塔.科因在內共十三位藝術家的雕塑,旨在慶祝女性藝術家們不斷再定義的當代雕塑,由 20 世紀中發展至今的規模和多元物質性。 科因展出以莒哈絲為靈感的新作:〈無題#1458〉 (如圖)與博物館典藏。 

閱讀訪談全文於《Cultured Magazine》https://www.culturedmag.com/article/2023/10/23/female-sculpture-national-womens-museum

更多資訊請見「無限可能」(THE SKY'S THE LIMIT)展覽官網:https://nmwa.org/exhibitions/the-skys-the-limit/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於智利織品雙年展展出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ANA TERESA BARBOZA AND RAFAEL FREYRE,5 種來自蘭巴耶克區的植物染料|5 TINTES VEGETALES DE LAMBAYEQUE (5 VEGETABLE DYES FROM LAMBAYEQUE) , (2017);LOOM WOVEN TAPESTRY EMBROIDERED WITH SHEEP'S WOOL DYED WITH NATURAL PIGMENTS,180 X 280 X 250 Cm;70 7/8 X 110 1/4 X 98 7/16 INCHES

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札甫於智利聖地牙哥舉辦的紡織藝術雙年展中,展出她和伴侶拉斐爾.弗里爾共同創作的織品。展作〈5 種來自蘭巴耶克區的植物染料 〉由棉線與羊毛線編織成掛毯, 探索秘魯北部沿岸地區中自然環境與文明的交織疊合。 

丹麥藝術家卡斯帕爾.波恩受邀為丹麥議會創作

2023 年 10 月,丹麥議會發表卡斯帕爾.波恩的創作《慶祝丹麥加入錯綜複雜的歐洲共同體50周年》(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enmark's Entry into the Labyrinthine European Communities)。 作品結合城市、市場、軍事行動、條約、海報、政治場景等圖像,和由波恩邀請六位不同國籍藝術家的創作。 波恩在演說中表示,該作品反映歐盟成長中引發的新合作、新問題、新解決方案和新認同危機;提問「我們真的有一個共同體嗎?」並旨在捕捉拼貼般的流動性,強調在多樣性中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