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闕巧涵首次赴美駐村!

 
 

1989年生的台灣藝術家闕巧涵,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並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HFBK Hamburg)取得美術碩士學位。從台灣移居到德國,激發了她探索新敘事的靈感,將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歷史交織在一起。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複雜性、社會壓力,以及慾望與克制之間的心理張力,呈現出既具挑戰性又天真無邪的形象。

目前,闕巧涵正在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進行駐村計畫。她加入了台灣美國藝術協會(TAAC),並將在紐約度過一個月的時間。

闕巧涵的作品將在聯展「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中展出,將於9月6日星期五晚間在路由藝術 紐約開幕,展覽由長期研究台灣藝術史的策展人張晴文策劃,聚焦受網路深遠影響的一代藝術家,在數位媒體滲透生活與視覺藝術的時代,於創新與傳統交匯處創作。



「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
王冠蓁、李秉璈、傅寧、盧冠宏、蕭其珩、闕巧涵

地點:路由藝術 紐約
開幕: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下午6點至8點
展期:2024年9月7日 – 10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至下午6點

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 (Kees Goudzwaard) 今夏駐村愛爾蘭

荷蘭藝術家基斯.古祖瓦德(Kees Goudzwaard)正於愛爾蘭駐村中。

這幾個月 Kees 待在距離漁村格蘭多爾(Glandore)約兩英里、遺世獨立的石造屋舍中生活、創作,被廣袤起伏的曠野,壯闊的大西洋和遠處的島嶼環繞。 
 
Kees 參與的是約瑟夫與安妮.亞伯斯基金會(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的愛爾蘭駐村計畫。該基金會致力通過展覽、出版物、教育和外展等方式,延續這對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伴侶:安妮和約瑟夫.阿爾伯斯的藝術視野和價值觀。 安妮·亞伯斯(Anni Albers, 1899 - 1994)公認是20世紀最具開創性的織品藝術家之一,為傳統工藝注入現代主義概念;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 1888 - 1976)則以其抽象繪畫以及色彩研究,影響了極簡主義 、色域繪畫、抽象繪畫,曾任職美國黑山學院和耶魯大學,為後世留下珍貴的美學與思想遺產,並持續透過基金會造福藝術家群體。 

(圖片來源:藝術家本人)

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環境永續計畫「編織海洋」於美國約翰甘迺迪藝術中心展出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曾在 2021 年於路由藝術展出的環境永續創作計畫「編織海洋」(Weaving the Ocean),過去三年已獲邀於全球數十個地點展出,該計畫近期獲美國約翰甘迺迪藝術中心邀請自 4 月 4 日至 16 日於著名「奔流藝術節」期間展出。該計畫為藝術家自 2020 年初,與家鄉峇里島居民合作,回收海岸邊的廢棄塑料,清理、抽絲後編織為一件件柔和色彩、溫暖平靜的編織藝術作品。該計畫不僅富有深刻的環境永續意涵,同時也在疫情期間建立起深具韌性的創作互助社群,意義深遠。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於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駐村創作

成立於 1976 年的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為國際手工編織掛毯中最著名的工作坊以及創造機構,其致力將編織掛毯的藝術發揚光大,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承襲自 15 世紀的編織技法,積極與當代著名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合作,將編織傳統文化保存並創新,雪梨歌劇院建築師約恩.烏松、英國抽象藝術家帕特里克.赫倫、澳洲著名畫家阿圖.博伊德等知名創作者都曾與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合作過。

儘管當代掛毯藝術逐漸復興並於全球蓬勃發展,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仍保持在國際領導者的地位,並於澳洲國內各地舉辦展覽,其生產的掛毯更被許多公共或私人機構所收藏,如澳洲國家美術館、雪梨歌劇院、墨爾本藝術中心、國會大廈等。本月於路由藝術《直指心中的無懼:當代女性藝術家聯展》中展出的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近日也受邀至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進行駐村創作,藝術家安娜的作品經常將傳統編織與繪畫、攝影等媒材結合,這樣創作概念正與 Australian Tapestry Workshop 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讓傳統織品有了當代創新的樣貌。

阿里・貝瓦吉受邀於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

37843738_1795271177175056_4771485628204318720_o.jpg

藝術家阿里・貝瓦吉受邀於加拿大魁貝克省的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Symposium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 de Baie-Saint-Paul),並即將於今年7/27至8/26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的十一位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創作以及座談會。拜聖保羅藝術國際當代藝術駐村計畫每年邀請十二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與專業的藝術家於開放空間中進行特定主題的藝術創作,此平台亦同時舉行藝術研討會與藝術工作坊等活動,讓藝術家、藝評與策展人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藝術交流與對話。即將舉辦第三十六屆的藝術計劃,已累積超過500位來自歐洲、美國、亞洲與非洲等地的創作者參與盛宴,包含雷蒙・阿普里爾(Raymonde April)、 勒内・德鲁安(René Derouin)、馬克・塞甘(Marc Séguin)、弗朗索瓦茲・沙利文(Françoise Sullivan)等知名當代藝術家。2018年拜聖保羅藝術計畫的共同創作主題為「藝術與政治(Art and Politics)」, 受邀藝術家將以明確的個人風格詮釋諸如政治動盪、氣候變遷、性別平等、社會包容性等等時下議題,並運用他們直覺與敏銳的洞察力呈現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在此駐村計畫中,藝術家阿里・貝瓦吉預計結合繪畫以及他從各處搜集關於「門」的零件,創造出三件模擬房門的裝置作品。貝瓦吉從小生長的國家,不僅將「門」視為保護及安全的象徵,同時「門」也帶有禮節的尊敬意味,因為在此生活的人們時常必須低著頭、彎下腰才能進入他人的屋內。貝瓦吉因此採用門的意象傳達在此政治動盪的世界裡人們的適應與調節,以及對他者的尊重。他將門視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象徵,對比於用於形成阻隔與分界的牆, 試圖在探討移民現象的同時專注於其樂觀面向,同時也揭示人們在搜尋庇護安全之前所面臨的重重挑戰。藝術家以熟練的表現形式凸顯跨文化的普世現象,並且在鼓勵多元性的同時試圖透過自己的作品帶出全球議題的討論。

六間雪梨藝術機構聯合計畫 阿奎禮贊夫婦紙箱戰艦再出航

領航 | 土地 : 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Head | Land :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Credit: Mosman Art Gallery

領航|土地:另一個國家計劃,圖片來源:莫斯曼藝術中心

以大型裝置藝術聞名的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日前受邀前往澳洲雪梨參與「HALO:Bayanihan Philippine Art Project」聯展,展出現地作品「領航|土地(Head | Land)」而備受矚目。該作品以大量紙板塑成一艘戰艦,橫跨兩層樓的空間,同時探討多個議題,包含家的空間與概念、菲律賓人的散居、西方社會的斜視、記憶與身分認同等等,由超過八百名社區工作坊參與者製作小戰艦,再由阿奎禮贊夫婦創作成大型裝置作品,以與群眾合作的創作方式象徵團體的力量。

此由六間藝術機構共同策辦,含莫斯曼藝術中心(Mosman Art Gallery)、新南威爾士藝術中心(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布萊克敦藝術中心(Blacktown Arts Centre)、坎貝爾敦藝術中心(Campbelltown Arts Centre)、孔雀藝廊與奧本藝術工作室(Peacock Gallery & Auburn Arts Studio)以及新南威爾士博物館(Museums & Galleries of N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