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
展覽介紹
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 作為第一家到紐約開設當代藝術空間的台灣藝廊,帶著過去一年在紐約的經營經驗,以一種謙卑但強大的想望,期望以一種長期且具有國際市場規劃的願景,將台灣的當代藝術帶到紐約,並以紐約為啟始點,推至世界。
路由藝術創辦人 Nunu Hung 表示:「 2014 年,我帶著一群國際市場上的藝術家回台開設路由藝術,十年之後,我想是路由藝術的責任,把台灣藝術家推上國際。我知道這不是我一個人或是我在台北以及紐約的團隊可做到的,但我們願意嘗試,更希望是藝術家、策展人、藏家,以及我的同行朋友們,大家一起合作,讓台灣人的精彩作品被世界看到。」
兩年計劃的首登場是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張晴文副教授擔任策展,將在今年九月初匯集六位出生在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展出一系列生機勃然的作品,名為「即刻,無須等待——台灣當代繪畫六人展」,以此做為推廣台灣當代藝術的開啟。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彼時的台灣恰逢社會變革的前沿,年輕世代積極地鼓動民主、人權和自由的藝術表現,從而形塑出現今為中生代的台灣藝術家一種自發而無拘無束的世界觀,和其獨特且時時冒生著旺盛活力的創作語言。不同於前輩藝術家專注社會、歷史主題,出生在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底下的新一代創作者們,則是選擇轉向內裏,藉由渾然天成的肆意色彩和張揚外放的流動筆廓,述及心底所搗鼓著的暗伏湧動——毫不掩飾地展露出他們隨興自在,且唯一無二的自我表達,並且帶著指向特定事物的隱喻方式。
本次展覽呈現六位約出生於1990年代的台灣畫家之作。近十年來,他們已有成熟的個人風格表現,比起長一輩的畫家們,這群現年25至35歲的創作者所呈現的世界觀和繪畫態度,更為自由也更為放鬆、隨興。雖然同樣關注日常生活和自我,但過去畫家們在作品中呈現更多對於人的實體互動和依戀感,整體而言也更講究創作的穩定性,甚至在繪畫裡帶入自己對於繪畫本質、歷史等事物的思考。相對而言,本次選展的藝術家們關於自我的表達會更清晰,也就是對於「我」自身的觀照。
「日常就是一切。一如我們所熟悉的,數位媒介主導下的視覺文化成為背景,所有事物都在這張大幕之前飛速更替。一鍵輕觸的快門,一張截圖,一處地標,一則短片,一層濾鏡,這些把世界變得更為透明更為扁平的技術,成為他們的畫筆所要消化和剝除的表皮。在繪畫的內容或者形式上,可以看到當代的即時性透過他們的個人語言,有了各式各樣的表達。無論如何,某種立即滿足、當下完滿的內在狀態,透過極富流動性的視覺感,告訴我們這個時代再也不須等待什麼。 」
——「即刻,無須等待」策展人.張晴文 筆述
夾處數位媒體充斥著視覺藝術的當下,這些年輕畫家在革新與傳統之間交會成形的阡陌上垂目執筆,透過他們多樣化、飽含生命力的視覺語言,反照當今社會的即時和複雜性。此檔展覽中呈露了式樣各異的作品,這些繪畫同井井明鏡,閃爍其輝,無不吐露六人藝術家對向當代文化而產的種種灼知洞見。
蕭其珩提醒我們,如 Google 地圖技術缺乏人際往來的情感溫度,顯然無法劃記個體心理狀態的冷暖和與地方連結的深度。盧冠宏以平緩而冷靜的語調索引現實生活的荒謬。闕巧涵強有力的筆觸滲透畫布,坦率而滿含生意的奇異構圖,泛起誘人卻又隱含危險的陣陣氣息。王冠蓁堅定而果斷的繪畫筆勢裏頭,藏著惻隱及與真實人際連結的溫暖渴望。傅寧描繪著無窮盡的屏幕層次,揭示了現代人不斷滑動螢幕和瀏覽頁面的執著。李秉璈經由將虛構敘事揉雜現實世界,其間顯為動盪傾斜的圖塊比例操弄著觀者視線的挪移和翻轉,挑戰過去傳統的視覺體系。
這些藝術家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獨自前行,表述其相異個人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一代人對生活的多樣態度和各抒見解。展覽強調了我們所賴以生活的寓所——這個變化倏忽、由數字媒介主導的世界——與相應潛藏底下的危險與報償。
關於策展人
張晴文( Ching-Wen Chang )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知名藝評家及策展人。其學術領域為台灣美術史,近年尤重關注當代藝術中的「台灣性」與在地理論建構,並由這些研究為引線,探討藝術生產中的台灣經驗如何展現其特殊性,亦聚焦於 1980 年代以降的地緣、文化政策、藝術節慶等與當代藝術的關係。曾任《藝術家》執行主編( 2004 - 2010 )。作為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 AICA )的成員,晴文在 2004 至 2010 年間擔任《藝術家》雜誌的執行主編,著有《存在.變化.賴純純》、《台灣當代藝術大系:遊戲/互動》等,並在各大藝術雜誌和期刊如《藝術家》和《現代美術》發表多篇重要文章。近期的策展項目包括「繪畫,保持臨在」( 2023 )和「字画即宇宙」( 2022 ),充分展示了本人於策展和藝術評論領域的深厚造詣與專業洞見。
藝術家